淺談高中藝術課中的“對話式”教學 宋海軍 內容摘要:高中藝術課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藝術素養🥳。“對話式”教學,即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高中藝術課的價值。本文通過對高中藝術課“對話式”教學的實踐運用👨🌾、方法策略的研究🫸🏽,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藝術素養、信息交流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主動體驗審美的過程👨🏿⚖️。 關鍵詞:高中藝術課對話教學交流自主學習 高中藝術課的課程是在以視聽為感受的認知和體悟藝術形式美的基礎上強化藝術範例的人文內涵及其表現的多樣性,重視學生參與具有綜合性藝術特征的多種實踐活動,學科知識不僅涵蓋了美術、音樂👀、戲劇、影視🚵、建築、書法的藝術門類的專業知識還牽涉很多其他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知識,為全面綜合的審美情感體驗與藝術實踐中提升美學價值的學科🧥。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有效的培養學生審美願望🧑🏽⚖️,激發學生的藝術審美潛能和審美沖動,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藝術教學活動中的探究與學習,成為審美的主人💁,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了對話式教學🎏,頗有實效🧘。 所謂對話式,就是以師生平等為基礎,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為特征🙋🏽,以興趣為核心,在教師指導下的師生和生生間的民主化的、互為主體化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法最能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好奇心,能滿足學生好奇探究的願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技能,體驗收獲的快樂。對話教學👳🏽♀️⭕️,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它包括五種內涵: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溝通的🤾、合作的教學🩱,互動的、交往的教學🧑🏼🏫,創造的、生成的教學,以人為目的的教學。 下面就結合本人實際課堂教學案例與大家共研在高中藝術課中“對話式”教學的實踐運用: 案例《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賞析》 一、生成話題——對話教學的前提 這一階段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創設對話的情境🚶🏻♀️➡️,學生感知到情境中蘊涵的有意義的問題,生成師生可以共同討論的話題。筆者在課堂上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 課程導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是西方藝術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個重要而又嶄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欣賞具體的作品來了解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及延伸的人文內涵。同學們都聽說過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今天我們就從“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作品談起💿。知道《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嗎🚵🏽♂️? 學生:知道 老師:好,誰能為大家來解讀一下這幅作品呢?它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色是怎樣的呢? 問題是“對話式”教學的核心,“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朱熹語)一方面,師生圍繞問題進行對話🫷🏼,層層深入,使問題衍生為知識表征或新的問題,而問題同時又成為師生關系的中介和對話體系的橋梁👩🏿🌾;另一方面,問題的迎刃而解又以師生間的適應與合作為基點。首先筆者以具體的作品欣賞解讀為切入🚒,視覺直觀——理性分析——對話交流——問題延伸——結論驗證——審美體驗。 二、創造對話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對話欲 這一階段創造對話的氛圍在對話式教學模式中師生間和生生間的真誠對話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展開的🚜,對話離不開語言,而語言作為對話的媒介,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特定的情感⚖️,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才能使學習深入到學生思維意識的深層。 課件輔助:多媒體課件展示運用🧎🏻♀️,圖文結合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的歷史背景——“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為線路依次推進。 三👳🏼♀️、對話交流——對話教學的中心 對話交流,是“對話式”教學的中心🧚。一般可以分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兩種主要的形式🕛。 1🦸🏽♂️、師生對話,由各學生代表暢述自己的想法,教師或其他學生及時對發言做出相關點評,做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中心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最後🧎♀️➡️,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 2、生生對話,在課堂上實施小組活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更利於學生全員參與🐽,互相啟發,分享經驗;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交往與幫助🐉,學會競爭與合作。 當然在具體的生成和對話的過程中有這樣幾個層次:學生自己的心靈對話📚,學生小組內的對話,組際之間的交流及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等🚢。在這裏師生與生生群體的互動對話充分展開: 學生1:達·芬奇這份作品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預知自己被叛徒出賣,在受難之前與其12門徒一起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時,他說出了“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的話,畫面所描繪的正是耶穌說出這句話後引起門徒們驟然震動的場面📝。畫面抓住了最關鍵而富有戲劇性的時刻,以耶穌為中心🧙🏽,12門徒有規律地每三人分為一組分列在他的兩旁,最左邊是巴塞洛繆、小詹姆士和安德魯,接下來是猶大、彼得和約翰⭐️,耶穌右邊是托馬斯、老詹姆士和菲利普,最右邊是西蒙、猶太和馬太。他們有的驚奇地站起來💅,有的在沉思💇♀️🍦,有的憤怒地握著切面包的刀子,有的向耶穌詢問,有的相互議論……而叛徒猶大手捂錢袋,側著身,顯出異常的驚恐🛗。在這裏🧜🏻,達·芬奇以繪畫形式表現了豐富復雜的性格心理描寫🦸🏻,畫中人物強烈的身體姿勢🧑🏽🎨、手勢與面部表情,真實地流露出他們的品德與個性🎦。 老師🧖🌿:從畫面的背景故事解讀🏌🏼♀️,很好,看看有誰有補充的嗎🎼? 學生2👨👩👧:在構圖上🏂🏼,耶穌兩側門徒以三人為一小組❗️,有機地結合起來,高低起伏🌭,疏密交錯,顯得自然生動,富有節奏,打破了容易呆板的對稱格局。其中,11個門徒雖然姿態和手勢不同👨🏻🎤,但都有一種向心感🗯,並且和耶穌一起都處在明亮的光照中,唯獨猶大采取離心的姿態,且處在陰影中,象征叛徒陰暗與背叛的心理👩🏽🔧👨🏽🦱。處於中心位置的耶穌神情泰然♒️,其頭部與伸展的雙臂構成穩定的三角形,也形成畫面的核心🤓。而從他背後窗子投射進來的光線則如同神聖的光環🧙🏻,罩在他的頭上,突出了人物的莊嚴與神聖🥠。 老師👰🏽♂️:不錯,學生2從藝術特點做了補充🙎♂️,那麽還有沒有自己不同看法的呢? 學生3📺:剛不久我看過改編自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說《達芬奇密碼》這部電影,其中就有解讀這幅作品🧗🏿♀️:在畫作左偏下有一個不祥的姿勢,一只揮著匕首的手從這群人中伸出來⚁;仔細看看吧,這只手其實不屬於這畫中的任何一個人💷。耶穌右手邊的人,據說是女扮男裝的瑪利亞·抹大拉,並非福音書中的約翰。彼得🤷🏻,後來他將執掌教會。此刻的他在瑪利亞·抹大拉的面前做了一個恐嚇的手勢,顯示出他的嫉妒。“瑪利亞·抹大拉”和耶穌靠座在一起,上身向外分開,形成一個“V”字形,這是一個古老的代表女性及聖杯的符號;再仔細看,他們的座姿也形成一個巨大而完美的“M”輪廓,那代表著婚姻(matrimony)或抹大拉(Magdalene)。耶穌和抹大拉的衣服顏色是對應的。耶穌穿著一件紅罩衣,披著一件藍鬥篷;抹大拉穿著一件藍罩衣,披著一件紅鬥篷🧑🏼🔧,一陰一陽互補。桌面上並沒有什麽物體可能是聖杯或聖餐杯;只有盛酒的玻璃杯。 老師:全新的解讀🧎🏻,的確在理🏸,讓大家重新認識了這幅作品。 學生2😬4️⃣:那是小說的解讀,有待考究…… 學生3🧔🏿:且不說“達芬奇密碼”真實與否,但從《最後的晚餐》中我們確實看到了畫中的圖示暗藏的玄機🧏🏿♀️,我覺得應該重新認識這幅作品,老師你認為呢? 老師👨🚀:已有的先知我們要繼承、了解、掌握🧑🏿⚕️,而探索🧑🏻✈️🫅🏿、求是😤、創新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它能讓我們不斷革新🗞、不斷創造、不斷向前邁進,你們的解讀讓我用重新了解了達芬奇的這幅《最後的晚餐》🧑🏽🌾,讓作品光芒又一次映射出那應有的魅力。 好♉️,我們看達芬奇的另一張代表作品《蒙娜麗莎》(課件展示圖片) 學生4(舉手)🐁:老師🚡👩🏻🦽,達芬奇的這張《蒙娜麗莎》究竟有何傳奇般的魅力呢?如何欣賞呢🟥? 老師💆🏿♂️:《蒙娜麗莎》是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間創作的,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 “對話式”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個體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積累的基礎上的😲,特別是需要學生有相關知識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自學有很重要的意義。個人自學是一種學生基於自身的興趣,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因而是一種體驗性🏄♀️、研究性的學習方式。 四、體驗拓展——對話教學的深入 在這種平等的💵、民主的、寬松的氛圍中,學生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融為課堂註入了活力🫶🏻,大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在課堂對話體驗的基礎上拓展課外,讓學生正真自主的學習👤。 作業布置:選擇文藝復興三傑中的另兩傑♐️,對其作品進行解讀賞析 這一環節主要是課上對話教學的課外延續,讓學生發揮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後“對話式”效應起到牽引助推的作用。 五、評價思考——對話教學的升華 評價是“對話式”教學中最有效的調節手段✍🏻,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𓀁,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中心話題🦓👛,突出關鍵問題,教師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在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於講解,而是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 “對話反思”,主要是指教師要對整堂課的進行全面的反思。反思的內容包括成功的做法💁🏽♀️𓀁、教學過程中的精彩之處🤶🏽、閃光點🥷❓,也包括不足之處🏐🍭,還包括教師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突現的靈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好問題及其見解等等⛹🏿♀️。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課後對話,引導學生反思課堂中師生討論的重要問題,領悟課堂中學習的重點內容🙋🏽,尋找出還沒有弄懂的問題🌷,主動去尋求新問題的答案。 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Klingberg.g.L.)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特點。 在現代教育中考分不再是衡量學生唯一的標準。“一言堂”“滿堂灌”“地毯式轟炸”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而教師總是把自己淩駕課堂之上,唱著獨角戲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教育的發展🧑🏽🦱。現如今新的課程給教師指明了教學方法更新的方向。新課標中首先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的自主的課堂;其次🙅🏻♀️,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樂中學會學習💿;第三教學要體現“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此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以上所述僅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個案例,或有局限可圈可點,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但“對話式”教學在高中藝術課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是很明顯的,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如:學生從學習的被動狀態轉為主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對話的心態,堅持互動對話的原則👨🏿🔬,變傳統師生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系為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培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師生間情感的交融,為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提供了保證;在學生學習方式上,學生從簡單的樂於聽從教師講解、求得現成的答案轉變為通過自己思考、表達📀、生生交流、師生對話來解決問題並在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民主🚗🤾🏿、平等與成功的體驗。學生顯示出較好的傾聽能力和交際能力,能進行有效的進行溝通、合作👩🏽🦰、交流而共享他人的觀點與想法;課堂發揮了學生的群體優勢與個別間能力互補等。筆者相信今後“對話式”教學定能在課堂上有著更大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鐘啟泉張華等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版 3 《對話教學初探》劉慶昌《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11 |